【社会实践】传承姜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者:bwin必赢国际站点管理员   浏览次数:82   发布时间:2022-06-27


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助力周边文体旅游产业的发展。bwin必赢国际bwin必赢国际“夏乡之源”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2年6月24日前往了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在蓬溪姜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胡文华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姜糕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姜糕的制作过程。

团队成员和当地著名的江糕传承人胡文华老师进行了联系,胡文华老师心情澎湃地讲解着蓬溪姜糕悠久的历史文化:姜糕起源于清道光,同治年间,由兼通岐黄养生以及烹饪之术中糕点名师江正品创制,于2019年9月被蓬溪县纳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至今已历150多年,是川派食疗养生的殿堂级糕点。姜糕自古以来就收到各路达官显贵的喜爱:例如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品尝姜糕后亲封姜糕为“玉糕”,并称赞姜糕“有油不腻,有糖不伤,洁如脂玉,软似秋云”;民国四川省政府高级顾问,后曾任新中国四川省政协副主委的卢子鹤,盛赞蓬溪姜糕为糕中皇后;清光绪年间,后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位蓬,品赞姜糕曰:人神共喜之品;光绪三十年(1904),宣慰使张表方(即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来蓬,盛赞姜糕为:蓬莱佳点;民国时,著名画家,作家丰子恺至蓬溪举办画展,专程携蓬姜糕返京侍奉姑母。从胡文华老师的讲解中可见姜糕承载的不仅仅是糕点文化的魅力,同时更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民族的魂。这让我们迫切想要了解这个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姜糕制作过程。

图为夏乡之源实践团到达目的地,与传承人胡文华老师的合影

紧接着胡文华老师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制作姜糕的原材料,姜糕的原料要求非常高,由糯米,姜汁,黑芝麻油,蜂蜜制作而成。胡文华老师说在以往的经济条件下,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舍得买姜糕来吃,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时候,糯米里面也会掺杂普通的饭米,蜂糖不够的时候会掺杂白糖,但姜糕的口感仍然不会大打折扣。胡文华老师说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做姜糕的,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每逢下雨天而做好的姜糕卖不出去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将那些姜糕拿给他吃,这也让许多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图为传承人胡文华为夏乡之源实践团成员展示制作姜糕的制作所需的原材料

接下来实践团队在传承人胡文华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姜糕的制作过程。他首先将糯米淘洗抄纸打成粉,打成粉后又开始了润粉,这让糯米粉变得湿润了起来,然后又把黑芝麻油,蜂蜜,姜汁和糯米粉和到一起,最后与糯米混合再进行擀制和筛制的过程,最终就得到了糯米粉质感细腻,糯米口感丝滑的姜糕。

图为传承人胡文华为夏乡之源实践团成员演示制作姜糕的传统工艺擀制过程

在胡文华老师的指导过后,我们也开始体验姜糕的制作过程。从打粉到润粉再到擀制,步步都需要高超的技艺,在筛制之后等待一段时间,我们便成功制成了成品,切成小块就成为了姜糕最后的成品。传承人胡文华老师在制作中讲到:每一道工序要保质保量,不能偷工减料,还要注意食品卫生,不能有指甲,要带口罩,带手套,勤洗手。老一辈的传承人承载着最原始的制作方法,承载了姜糕的灵魂,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奇妙体验。

图为夏乡之源实践团成员实践姜糕的筛制工艺的制作过程

第一次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近距离坐在传承人的身旁,看着传承人的娴熟简练的动作,仿佛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看到了江正品对姜糕制作时的用心与考究。

在完成姜糕制作的学习之后,我们品尝到了姜糕的成品。口感细腻,入口即化,不甜不腻,在品尝到最后的时候有一点的姜的香味,但却没有姜的辛辣。我此时此刻也仿佛体会到古代的达官显贵品尝到姜糕时的发自内心对姜糕美味的称赞。这也不仅让我知道了姜糕历史悠久的原因,同时也在内心感叹发明姜糕的江正品此人对食补理解之深,造诣匪浅。

“有油不腻,有糖不伤,洁如脂玉,软似秋云。”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让姜糕得以火遍全国,但随着近几年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巨大的冲击。传承人胡文华老师讲到他们在外传播姜糕文化时,姜糕有时候带不上飞机或是高铁,被说看起来像毒品,禁止携带,但姜糕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能和那些东西去相提并论。

姜糕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古人传下来的智慧,每一道工序都有值得考究的地方,每一个工序也经得住时间的敲打和锤炼,同时正是有时间的敲打和锤炼,姜糕得以延续之今。品尝着姜糕美味的同时,每位成员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精神财富,从蓬溪乡村走出去的姜糕文化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认同感和自信心。姜糕文化应该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去品尝它,让人们认识了解姜糕文化。让姜糕文化走出四川,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土桥金周路999号bwin必赢国际第五教学楼A座  |  邮编:610039  |  邮箱:xhujx@mail.xhu.edu.cn  |  联系电话:028-87720507